猗欤新命——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名人墨迹文献专场

1261 | 胡适签赠本《说儒》

胡适签赠本《说儒》

Author: --

Size: --

Signed and dated: --

Estimate: No Reserve

Final Price: RMB 22,000



叔永、莎菲指正,适之。
叔永是胡适挚友任鸿隽的字,莎菲则是其夫人陈衡哲的英文名字(Sophia)。时下,任鸿隽、陈衡哲的名字已被人们遗忘,更不要说叔永和沙菲了。其实,任鸿隽(1886-1961)在民国时名气是响当当的。他是“中国科学社”的创办人和最高领导人,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,还做过四川大学校长。陈衡哲(1890-1976),则更是了得,她是堪称打破多项中国女子记录的一位巾帼女杰:庚子赔款第一批女留学生之一,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,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,出席国际太平洋学术会议(连续四次)的第一位女学者。刘半农曾编过一本书叫《初级白话诗稿》,所刊诗稿作者共八人,皆为一时之选,既有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鲁迅、周作人,也有胡适、沈尹默、沈兼士,还有一位,也是唯一的女性,就是陈衡哲。
任鸿隽、陈衡哲夫妇二人与胡适的关系,依胡适赠他们结婚的诗作“我们三个朋友”为学界共晓,而陈衡哲与胡适的深厚情谊,在民国文坛,可谓人所共知。检索《胡适日记》,1920年9月16日胡博士有言:“今日下午为叔永与莎菲结婚之期,我允为作赞礼,上午写一副对联戏赠:无后为大,著书最先”;1921年7月31日则有:“得冬秀信,知叔永、莎菲新得一女,作一诗贺他们”;1931年1月5日的日记中胡适有言:“与莎菲谈,她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,我说爱只是人生的一件事。她说,这是因为你是男子。”
胡适一生编过多种刊物,陈衡哲始终为其忠实的撰稿人。《独立评论》是当时颇具权威的杂志,曾赢得京沪学术界的瞩目,主编胡适离社时,常由陈衡哲主持编务。胡适曾讲彼此未言及婚姻,只是一种很纯洁的爱,陈衡哲也说二人当时的来鸿去雁是可以示人的,不过要到“将来可以发表的时候”。他们的关系确实好,胡适在《丁文江传》中谈到:“1929年1月29日我由上海回到北平,在任叔永家住了三星期。”丁文江在1930年11月9日致胡适的信中讲:“我见到莎菲,她给我说你临走几天,天天晚上闹胃痛,很替你担心。”有研究者认为,陈衡哲回国后所发表的短篇小说《洛绮思的问题》(载《小雨点》),映射的正是陈、胡二人的情意,而平生最反对中国人取洋名的胡适给女儿起名叫素斐(1920-1925),也正是为了纪念“沙菲”而寄托情思。
时光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期,胡适已是名满学界的大学者,而斯时,他与陈衡哲的联系却渐渐少了下来。遍览曹伯仁整理的《胡适日记全编》(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),笔者发现,此前,日记中有关“莎菲”的记载比比皆是,不是“由陈衡哲陪同,前往沙瓦大学(在加拿大)讲演”,就是与他们俩口子一同“游西山”、“北海玩月”或“观钱潮”,等等,而此后,却越来越少,趋近于零。这是因为在1934年曾发生了一件令他们都极为不快的事。这一年的4月20日,上海的一部通俗读物《十日谈》(1933年8月创刊,每月三期,逢十出版)登了一篇署名“象恭”的文章——《胡适与陈衡哲》,文称:陈在留美时,欲与胡结为终生伴侣,胡始终没答应,而将陈介绍给好友任鸿隽,二人婚后情感澹澹。此文一出,立时满城风雨,胡、陈、任三人读后极为愤慨,胡适特写了抗议书致报社。《十日谈》事件虽说最终得以平息,然陈衡哲心中的郁结,始终难以解开。193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《小雨点》时,她删去胡适的题签和序言,这恐怕正是出于对外掩饰与胡的关系之缘故。
1949年后,任、陈夫妇定居上海,适之先生则去了台湾岛,动如参与商,从此,他们天各一方。1961年,陈衡哲从身在美国的儿女那里得知,胡适赠送她与丈夫一套新版的《胡适留学日记》,里面记载了许多胡与任、陈间的友情交往,心情很是激动。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9日,任叔永在上海寓所送走来访的老友吴玉章后,刚刚回屋,便突发脑溢血,不久即在华东医院辞世。翌年的2月24日,惊人的一幕再次发生,胡适在台北的一次集会上心脏病突发,猝然离世。至于陈衡哲的归宿,1981年4月7日陈衡粹在致阎纯德的信中曾言,其姐晚年因患严重的白内障,视力衰退,咫尺难见,加之兼有消化道疾病,身体羸弱,更不便下楼,故自五十年代直至“文革”,虽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,但从未参加过任何社会活动,也未曾写出点滴文章,从而给人以“解放后杳无音讯”之感,甚至还有人误以为她身在台湾。1976年1月7日,过着隐居生活的陈衡哲在上海广慈医院因肺炎不治悄然离世,享年八十六岁。弥留之际,病榻旁仅立有次女任以书及三妹陈衡粹(剧作家余上沅之妻)。至此,当年的“我们三个朋友”全都去了。
适之先生题此册《说儒》抽印本的时间,当为1934年5月或其后不久。此时段很特别,赠书人与受书人的心情定很压抑,原因即是刚刚发生了“《十日谈》风波”。
《说儒》虽为胡适学术代表作之一,但这篇宏文同他那些多偏于考证的文章相比,主观武断之论稍多,曾招致学界同仁诸多批评。刘节来信言:“未敢苟同也”,冯友兰、顾颉刚、林宰平等人也大都不肯接受,钱穆则著有《驳胡适之〈说儒〉》一文,进行猛烈批判。但令胡适欣慰的是:“一班老辈学者,如陈垣先生、张元济先生、高梦旦先生,倒是很热心地赞成我的此文”(见《一九三四年的回忆》)。
默?声/文
参考图,为本画册第8号